什刹海在北京也是非常知名的,很多外地游客来北京旅游都会选择前往什刹海及周边去看看,这里的美景如画,可以近距离体验一番皇家的气派场景和画面,这里的美食文化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。
什刹海极盛时期,约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这十年之间。盛夏,下午三、四点钟,游人越来越多了。其时,火伞高张,炎暑逼人,走在一边茶棚,一边摊贩的土路中间,虽然沿堤垂柳成荫,蝉声噪耳,可是在百十处摊贩茶棚,吆喝叫卖,招徕主顾,此歇彼起的乱嘈嘈声中,一点清静消暑的情境也不存在了。虽如此并不影响游人的情趣,人到了河沿儿,虽然还是热得要命,但在心理上有了纳凉的感受,看到湖塘,看到杨柳,听到蝉声,就是得到纳凉的满足了。所以即使比庙会还要嘈杂,也能愉快地忍受。
什刹海集市范围不广,只占西岸沿堤一条便道。南岸近马路,东岸较僻静,基本上保持居住区的宁静环境。北岸由闹转静。只一出名的会贤堂饭庄雄踞北岸。再就是停车场地,和杂耍戏棚了。
什刹海集市,商业虽然是主要活动,但商品种类不算丰富,远不能和三大庙会相比。除具有特点的本湖区水产莲藕菱芡以外,不过是少数日用品和儿童玩具,连服饰和生活用具都比较少,但颇为突出的是什刹海特有风味小吃,和具有一些乡土气息,又有些新式的茶棚,是什刹海游人的兴趣所在。所谓“逛河沿儿”,目的就是三、五个人坐茶棚,吃茶聊天,以消永日。
1912年荷花市场
茶棚一律搭建在沿堤水次,自北而南,一座挨一座靠人行道东侧排列开来,直到南岸皇城根马路为止,热盛时不下二三十座。茶棚用芦席搭盖,底座支架用杉木, (北京称“沙<杉>高”。)交错插在湖滩浅处烂泥中,用绳缚牢,上铺木板。搭成可比地面高出一二级,下铺砖石垫步,举步可登。每座棚的面积不等,大约在四十到八十平方公尺之间,很少有间隔成两间的。
茶棚除设座之外,一切操作、贮藏、洗涤、烹制全在这一大棚内,但弄得井井有条,不妨碍茶客的观赏和交谈。棚内的布置设备,也有考究或一般的区别,讲究一点的茶棚,一律藤桌藤椅,有方有圆,上铺白桌布,置花瓶,也颇像样。只是不能与中央公园来今雨轩等茶座比。次一点的设备,不一定全是藤桌椅,不过白台布是少不了的。一间大点的茶棚,可设茶座十桌上下,人满时还有应接不暇之势。
茶座面向东方湖塘,湖中遍植芰荷菱芡。沿堤尽是垂柳,柳丝垂拂,时时拂面掠衣。坐在靠湖的一边,俯视荷塘,那些欲开的菡萏,出水的菇叶好像伸手可撷。迎面微风吹来,阵阵荷香,在若有若无之间,很有幽趣。如果从东岸遥望西岸,只见荷丛柳陌之间,一座座高于堤岸的茶棚,好象傍水高台,人影参差,别具情趣。
说到“逛”,这个情趣就打折扣了。人在那又热又吵闹的柳荫夹道路上,两旁叫卖吆喝之声中挤了一通之后,又累又渴,想找个暂时歇脚的地方,沿途连席地而坐的方寸之隙也找不到,那就只有茶棚了。
走进棚内,看到舒适整洁的座位,茶香酒盏,即使本无品茶之意,也只能坐下来了。如果单纯吃茶,所费自然有限,当时每壶茶一角,加一人加五分。如果四人周坐一桌,吃茶纳凉,连小费三角已足。不过,坐久了,别无其他消费,连桌上陈设的瓜子花生也没有碰一碰,那就难免遭到棚主的白眼了。因此总不免吃点冷饮,叫些点心零食,那就所费不赀,非一、二元莫办了。
茶棚欢迎茶客外叫点心,如果喝啤酒,就更欢迎了。因为茶棚有加成,还与供应的店、摊有折扣。所以时常向茶客介绍什刹海的特产和风味小吃。
茶棚生意也有清淡之时。遇到雨天,游人寥寥,有时只好暂时停业。即使不下雨,遇到阴晦,天气也不太热。一样也是茶客很少。这时棚主就要施展出他那招徕顾客种种方法。只见他身在高台边上,面向外,双手乱挥,向游人招手,历数他的茶座种种优点;“设备精良,招待周到,食品清洁”等等,手不停挥,口不停叫,那一副急相,极可发噱。
什刹海的风昧小吃,著名的有八宝莲子粥、苏造肉和肉饼。其余则与庙会差不多,不必详述。只此三种,有必要描摩一番。但不知目前北京还有遗制否?
据说制法来自清官,是清宫里一味家常菜。后来厨师把制法传到民间。至于为什么称“苏造”?开始我以为传自苏州,及至目睹,乃是一锅猪肉及内脏的大杂烩。想来不是来自苏州,而是酥烂的制法,由“酥造”衍来。
煮这种肉,据说用两种汤配成。一是“老汤”。就是煮肉原汤更递使用。用后去油封存。可以永远新陈代谢地用下去。愈用愈陈,味愈醇厚。这是制酱肉食品的传统方法,不论猪肉,或牛羊肉都适用。很多出名老店都以老汤得名。其次是苏造汤。实际上是加香料的汤。据说烧苏造肉使用的药物香料有四种配方,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使用。有健脾开胃作用。所用的药物据我所知,不外桂皮、豆蔻、丁香、甘草、砂仁、陈皮之类,加以调味后煎透。用老汤煮肉、用苏造汤煨,就成所谓苏造肉了。
什刹海的苏造肉原料,也不外是猪肉及内脏。举凡肝、肠、心、肺、肚全部煨在一处,熟后,自锅内取出,分类一排排摆列在锅边上。琳琅满目,任人选买。顾客点名某某部位,按价割下来切成小块,浇上原汤,放上调料。可以佐酒、下饭或与义子火烧伴食。这是什刹海一味名菜。
这也是什刹海特产。名为八宝莲子粥。主要原料是糯米粥配以鲜莲子,得味在此。如果用干莲子,形味都受影响了,鲜莲子又是本湖名产,取料近又便宜。借其鲜香之味,提高了粥的身价。所谓八宝,仅是辅助品,不过桂元肉,蜜饯果脯,山楂蜜糕等切成丁配色而已。加白糖,甜香可食,却是一味佳点。
端出一碗粥来,八宝纷呈,烁然可观。由于是暑天,不用热粥,大都温凉适口,吃毕不会出汗,所以很受欢迎。本来由挑担做起,后来发达,也搭棚设座,与苏造肉成了什刹海两大专营。
当时每小碗二十枚铜元,大碗三十枚。(当时一元银币可兑铜元四百四十枚。)相当于五六分钱一碗。可是已超过一般市民的负担。因为一副烧饼油条,当时只卖四个铜板。因此莲子粥远没有豆汁、灌肠等大众化食品受欢迎。
什刹海卖吃食的席棚,一般都搭建在人行路的西侧,不靠水,背后有些树木而已。到下午三四点钟,背后是暑天的太阳,简陋的席棚,设备又比茶棚差。操作又比茶棚复杂,又卖酒又卖菜、苏造肉、肉饼等等,二三只炉火熊熊,油烟满棚,再加骄阳如炙,坐在棚内吃着肥腻腻的肉汤,喝着辣嘴的“烧刀子”,倒不是尽人都能够享受得了的。
什刹海另外还有一种特产,并不为多人注意。是一种小块“酸梅糕”。这是一种用乌梅干和白糖压制成形的糖食,印成各种图案。既可以当糖果吃也可以泡制“酸梅汤”。这本来是干果蜜饯店的产品,大如银元,装盒出售。而什刹海的酸梅糕,制的小巧玲珑,只如一个二分硬币大小。图案花样一样很精细,装小纸盒出售,每盒十到二十小块,售价不过十几个铜板,极受小孩子欢迎。味亦不错。夏天傍晚,看到行人手中拿着一两把鲜莲蓬,拎着一扎几小盒酸梅糕,很少不是逛河沿儿之后回家的。
什刹海最热闹地方就集中在这一带,沿路北行,席棚少了,人迹越来越稀。可是这里还有江湖百戏的场地。曲艺戏法,地方杂耍,也都搭棚献技,或圈地表演。锣鼓喧天,招引游人。其喧闹程度不难想象。再走下去,就到了停车场地了。于是道路上的气氛渐渐恢复了宁静。空气好像也清新了许多,微风飘过来的荷香,夹杂着芦荻苇叶的清香,显得格外清隽。
这就到了北岸。在柳陌槐荫之下,一转弯,就看到了一座敞亮大门。迎门坐南面北一座八字粉墙,一排十二开间楼厅窗格,栏楯齐整,面湖而开。过就是有名的会贤堂饭庄。它的房舍宽敞,环境清幽,是当时北京出名的八大饭庄之一。至此,什刹海的风光已毕。